在蘇州工業園區,一套名為“520”的防汛應急響應機制正高效運轉:從接到汛情到應急人員出動,不超過5分鐘;從出發到抵達現場,不超過20分鐘。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共落實各類應急搶險隊伍45支、人員1400余人。極端天氣來臨時,他們嚴格執行“一點一方案”精準布防,在易積水的下穿立交等重點區域,排澇泵車、臨時水泵等“防汛利器”提前部署到位,確保應急搶險“即到即戰”。
今年汛前,蘇州工業園區完成防汛排澇決策指揮信息系統二期建設,實現了對全區水情、雨情以及36處下穿通道、75條主要道路的實時感知。同時園區充分復用公安、交警、城管、市政監控,織就一張覆蓋全域的監測預警網。
“分鐘級”響應閉環的背后,是高效的協同機制。園區通過完善信息宣傳矩陣,讓預警信息“直達基層、直通群眾、直白易懂”;同時建立成員單位信息共享與集中辦公機制,推動公安、12345熱線、消防與供排水、供電、燃氣、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單位無縫聯動。在應對臺風“竹節草”期間,多部門聯合處置市民咨詢與求助60余起,展現了跨部門協同的“園區速度”。
此外,蘇州工業園區創新“政府+市場”合作模式,為應急保障注入新動能。通過系統評估物資儲備、推行擋水設施協議代儲、推動街道與專業排水隊伍簽約等舉措,園區實現了應急資源的優化配置。各小區管網養護工作也得到統籌開展,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的防汛合力。
據悉,蘇州工業園區正加快推進智慧調度系統升級,統籌融合流域協同、防洪排澇與水環境治理等多元功能,最終實現“一屏知態勢、一圖掌全局、一席總調度”的智慧治理新格局,持續提升水系統綜合管理能力,讓“520”機制在每一次應急響應中都能跑出為民服務的“加速度”。
記者 惠玉蘭
《蘇州日報》2025年10月01日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