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距離放學還有一段時間,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的校門口卻出現了一群爺爺奶奶的身影,原來這是學校首次舉辦“隔代溫情伴成長——一年級祖父母課堂”的日子。不少爺爺奶奶提前半小時便抵達校門口等候,即便隔著校門,他們的目光卻始終朝著校園內望去,眼神里滿是對這堂育兒課的期待。
“真的很希望孩子成才,但是以前的教育方式完全跟現在不一樣,我們跟不上節奏了,很多問題不知道怎么處理。”一(11)班秦心遠、秦悠然的爺爺苦惱地說道,孩子在家不吃飯,但他卻只會用“快點吃飯”“你不吃飯要打啦”等方式哄騙孩子。他說:“我的爺爺奶奶就是這么教育我的,但是老一輩方法現在行不通了。”
帶著疑問,一百五十余位爺爺奶奶走進階梯教室,他們挺直腰背、坐姿端正,目光緊緊鎖定講臺。更有不少爺爺奶奶全程舉著手機,鏡頭或對準課件,或對準老師,生怕錯過什么精彩的內容。
“小強寫作業時總玩橡皮,奶奶坐在旁邊不停說:‘快寫!別玩了!’結果小強越寫越慢。”“小軒因為拼圖拼不好大哭,奶奶急著說:‘別哭了!我來幫你!’結果小軒哭得更厲害。”教室里,一年級級部主任李瑞雪圍繞“立規矩”“化矛盾”“拒溺愛”三個方向,針對祖輩育兒常見的問題,從具體案例出發,講解問題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具體詳實的建議。
家長會現場講解沒有空泛的理論,全是祖輩日常帶娃的“家常事”,滿是煙火氣與溫情。一年級級部主任高雯告訴記者,面向父母的家長會更多的是聚焦學業規劃與孩子全面成長,比如“如何配合學校推進教學計劃”“如何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等。而祖父母家長會則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為家校共育帶來溫情補充。
“我們發現,多數一年級學生父母因工作繁忙,小朋友與爺爺奶奶之間的相處時間非常長。”高雯說。這讓祖父母成為孩子日常養育的主要承擔者,而6-7歲卻是兒童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建立的規矩會內化為孩子的行為習慣,影響一生。因此,在習慣培養和教育觀念更新方面,祖父母家長與學校的互動至關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處于一年級階段的孩子,未來擁有諸多可能性,只要調整溝通方式與語言表達,孩子便會更易接受建議。若等到孩子升入高年級再進行引導,孩子可能已不再愿意聽從。”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龔芳芳說。
一(3)班田書寧的爺爺在聽完本次家長會后也深有感觸,他坦言之前孫女的吃飯、穿衣服、上廁所等都是他在幫孩子做,出于對孩子的喜愛,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有些做法,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是溺愛,這并不利于她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回去要稍微控制一點了,要和孩子父母和老師統一教育原則,不能讓孩子在學校5天養成的好習慣,周末2天被家庭溺愛破壞。”田爺爺直言。
據悉,本次活動的舉辦,基于學校“家校同心三代同行”理念,計劃將祖父母課堂打造成系列化活動,后續將根據孩子成長階段,逐步深入開展中高年級情緒管理、教育理念沖突化解等主題指導。
星灣學校打破常規,敏銳捕捉到祖輩作為日常養育主力的現實,在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黃金時期,發動孩子祖輩掌握適配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育兒方式,筑牢孩子成長基礎。“今天是我們首期嘗試爺爺奶奶家長會,很多家長給了很高的評價,這讓我們非常有信心。”副校長張磊說。
記者 顧趙忻
《姑蘇晚報》2025年09月30日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