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常受“不能轉、不好轉、不會轉、不愿轉、不敢轉”的“五重門”阻隔。
去年9月,教育部與江蘇省攜手成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其中以生物醫藥為攻堅方向的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亮出破局之策——構建“原創成果→概念驗證→中試試驗→規模生產”的轉移轉化全鏈條。
一年來,全鏈條路徑持續發力:以技術經理人為“精準擺渡人”,讓成果對接緊扣市場需求;以概念驗證中心為“成果打磨工坊”,助力科研成果跨越理論可行到實踐可用的門檻;以政府為“第一個投資人”,整合資源兜底風險、搭建生態。截至目前,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已對接46所高校,征集生物醫藥成果超1800項,篩選高質成果超800項,遴選概念驗證入庫項目200余項,其中40余項進入分析和成果轉化路徑設計階段……
實打實的數據,折射出悄然改變著高校成果轉化的生態格局:理想主義創新不會因市場的現實主義考量而折戟沉沙,企業的風險顧慮逐步轉化為參與創新的動力,社會資本也更多注意到早期科研成果的長期價值。曾經困在“五重門”內的科研成果,如今沿著全鏈條路徑,如同掙脫束縛的航船,一步步駛向市場的廣闊海洋。
供需精準匹配:“以終為始”的技術經理人
踩著發燙的地磚走進高校實驗室,把來自藥企的需求清單反饋給科研團隊——今夏,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的技術經理人李博,腳步總追著供需兩端的節奏跑。
從藥企跨界而來的他,已從產業需求的“洞察者”轉型為產學研對接的“精準擺渡人”:左手攥藥企技術痛點,右手牽高校創新成果,在實驗室與生產線間架起無縫銜接的橋梁。
“技術經理人的最終目的是促成技術從科研成果向商業應用的有效交易,我們的工作是一個以終為始的過程?!崩畈┱f。
以終為始,就是要盯著“交易落地”這個終點,倒推每一步該做什么。這意味著要先摸清企業的研發布局和量產穩定性“紅線”,再去高校實驗室里篩選匹配的成果。其間,小試數據的補充、專利風險的排查都得圍著“能交易、易落地”來推進。技術經理人通常把這一過程拆解成需求調研、成果篩選、數據補全、條款協商等步驟;每個步驟再分成更具體的執行動作,對應不同的責任主體、時間節點、交付成果與驗收標準。
“細化動作的設計與推進,并非只追求流程完整,更要錨定讓供需雙方都認可的核心。”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主任趙飲虹說,畢竟流程走得再細,若偏離雙方預期,也難以為交易落地鋪路。因此,推進的每一步,既要平衡技術和市場之間的信息差,又要彌合好高校利益和企業風險間的預期差,穿透表面信息,精準捕捉供需雙方沒說出口的隱性訴求。
這種“既要又要”,折射出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100多名技術經理人身份的特殊性,也直擊高??萍汲晒D移轉化的關鍵——把市場需求的“標尺”盡早帶進實驗室。“唯有如此,每一次實驗數據的優化、每一次技術路線的調整,才能精準對準產業端的真實需求,避免科技成果走‘研發—閑置—淘汰’的彎路?!壁w飲虹說。目前,該中心已促成高校與企業技術合作超100項。
產業不缺需求,難在匹配高校科研項目,這考驗動態匹配能力。而要將其升級為系統化服務,需專業平臺與資源整合。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瞄準此需求,通過“BioMatch”品牌活動,打造“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核心模式,搭建高校、企業、投資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對接平臺。目前,中心已組織9場路演,邀請40余所超200個優質高校項目參與?!俺掷m更新的資源池,既避免高校成果‘酒香怕巷子深’,也解決企業找技術無門的難題,讓動態匹配從單點突破走向規模化落地?!碧K州生物醫藥分中心副主任王勰說。
跨越“死亡谷”:先試“水溫”的概念驗證中心
高??蒲谐晒c市場接軌后,??ㄔ凇皩嶒炇页晒迸c“市場產品”間的空白地帶——既缺條件完善成果、構建商業競爭力,又難退回純科研領域回避轉化需求,陷入難以突圍的“死亡谷”。而概念驗證中心,正是架在科研端與市場端間的紐帶,以專業能力打破認知壁壘,為成果開辟突圍路徑。
2023年,西交利物浦大學藥學院王牧教授團隊遭遇轉化難題:其耗時13年研發的卵巢癌鉑類耐藥研究成果,雖發現關鍵基因靶點并嘗試開發候選藥物,卻因候選藥物專利性存在缺陷,商業化之路近乎被堵死。關鍵時刻,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概念驗證平臺首席技術官夏錚帶領團隊帶來了新希望。“關鍵基因靶點的科學價值是核心優勢,我們要做的不是放棄,而是圍繞市場轉化需求,給成果補上‘專利保護’這堂必修課?!边@番話像一束光,照亮了團隊陷入迷茫的轉化之路。
隨后,清晰的解決方案讓停滯的轉化進程重啟:從實現技術交易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候選治療藥物進行優化設計;同步規劃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用知識產權保護為成果“筑墻”。項目推進需資金支撐,概念驗證中心批準35萬元專項驗證資金。與傳統科研資助不同,這筆資金精準“補短板”:中心沒有讓高校團隊自行摸索,而是直接委托上市CRO企業開展補充實驗,確保數據專業可靠;同時,概念驗證團隊全程跟進,把控實驗方案優化、進程管理等環節,避免資源浪費與方向偏差,最終形成“價值培育—保護—實現”的全鏈條服務閉環。
對不熟悉市場的高??蒲袌F隊而言,盲目轉化易“嗆水”。概念驗證中心會率先探路:提前摸排專利布局“深淺”、測試技術適配“水溫”,結合技術交易需求優化成果設計,確??蒲胁槐畴x市場。待方向明確、短板補齊,實驗室成果便能平穩駛入商業化航道,安全跨越“死亡谷”。
“最近,我們正在起草《生物醫藥概念驗證服務規范》團體標準,希望高??蒲袌F隊在轉化路上有標可依,少走彎路、少踩坑?!毕腻P說。該標準將明確各方定位:高校團隊無需在市場調研、商業談判等不擅長領域耗費精力,只需聚焦科研創新、做深核心技術,后續概念驗證、轉化對接等工作,均可依標準找到專業服務支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慢養“技術新芽”:當好“第一個投資人”
來自高校的科研項目,總有幾分理想主義的底色:它們帶著技術尚未打磨至成熟的青澀、市場前景仍裹著朦朧面紗的未知以及投資回報需經漫長時光沉淀的從容,也因此經常陷入“市場不敢投、企業不愿碰”的尷尬局面。如何打破創新與產業間的“資金鴻溝”?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給出答案:當好高??蒲许椖康摹?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2pt;">第一個投資人”。
瞄準全球醫學空白、研發的腦卒中恢復期藥物,哪怕退休了也要拼盡全力——這是南京醫科大學教授李飛立志要奉獻一生的科研使命。但因為研究的是全球首個針對該階段的口服藥,藥企顧慮風險不敢接手,項目遲遲無法邁出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關鍵一步。而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推出的“先使用后付費”政策,用首創的“園研?!北kU模式幫助李飛實現了破局。
高校專利先授權企業使用,商業化成功后按比例分成,違約風險由保險兜底……“園研?!睂崿F了高校和企業風險共擔。如今,李飛的項目已吸引3家基金入場,專業公司正協助完善動物實驗模型,齊魯、九典等藥企也拋出橄欖枝。“項目還與國內外藥企積極溝通,采用生物醫藥產業成熟的管線交易模式,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即研發者專注早期創新,成熟階段交給產業鏈下游企業?!毕腻P說。
風險共擔、精準賦能、生態撬動,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在投入方向、支持方式、服務機制上做細做實,既為早期科研項目雪中送炭,又為市場資本引路搭橋。在當好高??萍汲晒D移轉化項目“第一個投資人”的探索中,該中心不僅有“先使用后付費”,還推出了“先研發后占股”機制并打造全球專利評價體系,從資金支持、股權設計、專利保護三個關鍵維度形成協同效應。目前,中心已征集23家高校的超800項“先使用后付費”專利成果。
以主動姿態承擔早期創新風險、搭建跨主體協同平臺,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正在重塑高??蒲信c產業發展的底層連接邏輯?!斑@更像是一場需要精準施策的大型實驗。”趙飲虹說,既要平衡政府資金的公益屬性與市場運作的效率要求,又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續的投入機制,還要避免“輸血式”扶持導致項目缺乏市場競爭力。每一步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試、優化,最終找到政府引導與市場活力的最佳平衡點。
當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主動扛起市場不愿承擔的早期風險,用慢養代替急功近利,用精準賦能代替大水漫灌,一條“尊重規律、包容試錯”的成長賽道正在科研端與產業端之間悄然鋪就。
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
《蘇州日報》2025年09月20日A04版